李可染和齐白石
李可染13岁启蒙学画山水,后拜齐白石为师,遵循齐白石“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师训,旅行中写生,其行程遍布中国,而后变革传统山水画,为山水画的新时代风格建构做出了重大贡献。
然而在画画上具有如此天分的李可染,私下里却常说自己的第一志愿是拉胡琴。他将京剧中得来的感悟糅合在画作里面,独创了李家山水画派。
李可染拉胡琴
李可染的艺术成就来源于千千万万种原因,但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必然是京剧。
胡琴是京剧创作中的一门乐器,李可染爱拉胡琴是出了名的,在其诞辰100周年的时候,李可染之子就谈到:他的父亲私下里常常跟他们说“我的第一志愿是拉胡琴,第二志愿才是画画。”
李可染写生
1950年,李可染在《谈中国画的改造》一文中说到“改造中国画首要的一条,就是必须挖掘已经堵塞了六七百年的创作源泉。”他认为,只有深入生活,才能产生在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新内容。强调写生、创新,是李可染给自己艺术创造定下的基调。
李可染(1907-1989) 颐和园万寿山
设色纸本 镜心
款识:颐和园万寿山。可染。
钤印:可染、李
说明:
1.据委托人口述,此作品得自作者本人。
2.作品用纸为六吉单宣,右下有“真六吉煮硾单宣,浣花斋监制”朱记。
32×43 cm 约1.2平尺
作品用纸为六吉单宣,右下有“真六吉煮硾单宣,浣花斋监制”朱记。
《颐和园万寿山》是李可染“用最大勇气打出来”的写生力作。此作在用墨上不同于以往浓墨重染的手法,而是用疏落多姿的笔墨表达了园林野趣的清快韵致,色彩上有冷(青花)也有热(赭石),整体色调趋于清丽明快。李可染的“对景写生”与西画的风景写生在方法上是相似的,带有一定的“抒情”性,但在抒情手法上却是立足于中国画特有的“墨法、笔法、章法”,将抒情与笔墨融为一体。
局部
此幅作品与其他几次在外奔波跋涉的写生不同,颐和园在北京近郊,环境也较为熟悉,因此观察、思考也可以从容一些。即如他在一方印章中强调的“不与照相机争功”,构图选景皆有所取舍。
李可染在画面表达上,吸收了西方印象派“色彩”与“光”的关系,来处理画面的整体感。以解决画面“散、乱、花”的问题,使明暗层次和色彩达到统一,并出现多层次逆光的画面效果。另外,他将西方绘画注重感性真实和对象特色与中国画的笔墨相融合,破除了传统山水画的笔墨程式,用“可染皴”将草木浓郁的感受画得淋漓尽致,使拙朴粗阔的笔意更具现代特色。
李可染(1907-1989) 江畔群帆
设色纸本 镜心
款识:可染于师牛堂。
钤印:可染、废画三千
边跋:江畔群帆待发之图。李可染先生所作真迹,其中帆船人物以战笔刻划,尤为精彩,乃先生之典型特征。戈父萧平识。钤印:戈父、萧平
说明:
1.萧平题边跋并确认为真迹。
2.北京拍卖会,2006年7月29日,Lot260(封面)。
33.5×43 cm 约1.3平尺
萧平题边跋
局部
李可染指出:“传统对我们来说是血缘关系、继承关系,外来是营养关系。二者万万不可倒置。历史上我们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但都消化、转化为中国文化。我们的传统根基优厚,完全有能力消化它的。假若我们丢掉了自己的传统而扎根于外来,或是企图用西方文化改造中国文化,不仅有害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也有害于世界文化的发展。”
李可染的书法
少年时代受时风影响,习赵孟頫字体,中年以后,李可染以极大的毅力矫正自己的书写习惯。进入国立杭州艺专后曾改学西画,抗战期间在重庆再次开始学习传统,创作了大量减笔人物画和山水画。当时他的用笔迅疾,线条流畅而率性,虽没有独立的书法作品存世,但从画中题款潇洒流利的行草书来看,用笔率真,强调结构的趣味,亦能够和画面有机地结合起来。
李可染(1907-1989) 行书五言句
水墨纸本 镜心
释文:真知困而得,峰高无坦途。
款识:汉章同志属正,可染于师牛堂。
钤印:师牛堂、可染
鉴藏印:慧鉴堂
出版:《翰墨华章—近当代名人手迹珍品展》第187号。
展览:“近当代名人手迹珍品展”,中华世纪坛,2011年12月。
说明:
1.慧鉴堂旧藏。慧鉴堂主人为京畿藏家,亦精鉴别。爱尺牍,笃字画,集藏数十年,甚多可观者。以“汉章”“合一”为名发文评论,编有专著。
2.北京拍卖会,2013年11月18日,慧鉴堂藏珍专场,Lot2496。
77×53.5 cm 约3.7平尺
李可染(1907-1989) 行书“云冈画廊”
水墨纸本 镜心
款识:李可染题。
钤印:李、可染
说明:
1.李万茂旧藏。李万茂,1942年生,山西大同市人,现为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山西美术家协会理事,大同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西京画院名誉院长,国家二级美术师。早期创作以版画为主,后研习国画山水,旁及花鸟。
2.此件作品得自李万茂先生家属。
69×26 cm 约1.6平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