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银座国际拍卖有限公司-Inzone
网站首页 > 银座新闻 > 市场调整期中杀出的黑马——北京银座拍卖专访
市场调整期中杀出的黑马——北京银座拍卖专访
来源:银座国际  作者:银座国际  时间:2013-06-18 23:58:53

导语
 
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中,北京银座国际拍卖有限公司首场拍卖以成交率95%、成交额5.4亿元的优异成绩,打破了艺术市场的平静,成为了2012年艺术市场中的一匹黑马。其首创的书画“专家署名鉴定”的“五大名家专场”以及在国内艺术市场中首次亮相的“18—19世纪欧洲雕塑”专场均受到了买家的热捧,成为拍场的亮点。
 
进入2000年之后,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速度可以用“迅猛”来形容,尤其是进入人们所说的“亿元时代”后,艺术品行业已逐渐成为继金融业、房地产业之后的第三大投资行业。市场份额和社会影响力的扩大必然伴随着整个行业规模的扩大,在艺术市场飞速前进的大潮中不断有新的公司加入,北京银座国际拍卖正是在此背景下成立的新公司,并在2012年的秋季举办了首场艺术品拍卖会。
 
能够在多舛的2012年艺术市场中取得这样的成功并非偶然,这与整个银座拍卖团队的努力和专业性是分不开的。除此之外,与如今艺术市场中大多数拍卖公司的背景不同,银座拍卖背后依托的是鲁商集团。作为在1992年由山东省商业厅整建制转体组建的大型国有企业,其强大的实力自然是毋庸置疑的。鲁商集团的业务范围除涉及零售、制药、房地产、酒店、传媒等多个领域外,亦非常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旗下的山东银座美术馆以丰富的馆藏在业内享有盛誉;高端人文艺术杂志《诗书画》影响深远;另外,于2011年成立的北京银座搜真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也已经发展成为国内文化艺术交流、发展和艺术品经营的重要舞台。而在2012年投资组建的北京银座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更是鲁商集团为海内外收藏家和团体提供的一个渠道更为宽广通畅的高层次、高质量的文化交流平台。
 
银座拍卖首拍的圆满成功,将“银座拍卖”这个品牌扎根在了艺术市场竞争最为激烈的京城。一家新成立的拍卖公司,如何敢有如此的魄力和能力举办“专家署名鉴定”的书画专场,又如何敢在国内雕塑市场尚属起步阶段的情况下举办“18—19世纪欧洲雕塑”专场,银座拍卖团队的“底气”在哪里?本刊近期采访了银座拍卖“五大名家专场”中负责署名鉴定的五位专家以及“18—19世纪欧洲雕塑”专场的负责人,深入了解和探询其刚成立即在业内引发广泛关注与影响的内外原因。 
  
银座拍卖“中国书画-五大名家专场”中“署名鉴定”的五位专家,分别是署名鉴定 “王雪涛专场”的徐健、“董寿平专场”的李砚强、“黄胄专场”的刘志远、“李苦禅专场”的丛者明、以及“范曾专场”的徐斗。五位专家均为业内的资深人士,都是著名的收藏家和权威的鉴赏家,从事中国书画行业的时间最少的都在二十年以上,属于在内地艺术市场尚未成型之时便已在其中“拼杀”的行业元老级人物,其专业水平和经验毋庸置疑,“五大名家专场”百分百的成交率和1.43亿的成交总额就是最好最直接的说明。 
  
徐斗:将“专家署名鉴定”持续下去
 
负责范曾书画作品署名鉴定的徐斗是五位专家中身份颇为特别的一位,是银座拍卖这家新公司的掌门人。对于书画作品的鉴定问题,有着近三十年从业经验的徐斗,有着独到的理解和认识,尤其对于市场中关于鉴定的各种乱现象,更谓是深有感触。所以执掌拍卖公司后,徐斗最先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将市场中的书画鉴定规范化和量化,还买家一个安心的市场环境,这也正是“专家署名鉴定”的名家专场模式得以成型的原因所在。此外,作为公司的领导者,徐斗同样需要考虑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在首拍取得成功之后,如何将这种成功变得具有可持续性,成为摆在他面前的另一个重要课题。 
  
《看艺术》:徐总,作为公司的掌门人,是出于什么考虑决定做这个专家署名鉴定专场的?
 
徐斗:我们五个人中从事这个行业最短的一位也有二十五年了,专家不专家暂且不说,最起码我们是特别熟悉艺术品这个行业的人。在做拍卖之前,我也是艺术市场中的买家,所以非常理解买家的心理。许多收藏家在拍卖场上买东西,价格的高低可以自己把握,但是作品的真假就不一定能够自己把握了。这需要很长的时间去摸索,去学习,更重要的是在艺术市场中去实践。
 
当前市场中书画鉴定存在一些乱现象,什么人对作品的真伪最具发言权呢?什么人鉴定才是最权威,最让买家买得放心的呢?我们讨论过“家属鉴定能不能说了算”的问题,我个人认为这只能作为最终鉴定结果的一部分参考因素。艺术家的家属、学生包括一些科班出身却很少参与市场实践的专家,他们鉴定作品的准确性相对差一点,因此也只能作为部分参考因素,还是无法达到我们期望的最理想的结果。我们需要的鉴定权威应该是除了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操守之外,也同时是对市场十分熟悉和了解的人,这样的专家才最有发言权。我们现在推出“署名鉴定专场”的目的就是要告诉买家,这些专家是行业里最有公信力、专业水平最好的,他们各自又对哪位大师的作品鉴定最有说服力,以努力让投资者在这个市场中买东西相对放心。我们做的这些努力,通过首拍的反响来看十分成功。
 
《看艺术》:做“专家署名鉴定”专场需要很大的魄力和很强的组织能力,在准备的过程当中,遇到过什么困难吗?
 
徐斗:从专场的筹划到落地执行,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并没有遇到什么困难。这么多年的行业经验,让我知道行业内谁对看谁的画最有把握,而且也愿意到我们这个团队里来。原因之一,大家是很多年的朋友,相互之间非常了解和信任,之二则是他们每一位都对我们身处的这个市场有着很强的责任感。具备了这些,专场的框架也就自然形成了。所以“五大名家专场”1.43亿的成交额不是偶然,在我看来更多的是一种必然。
 
《看艺术》:“五大名家专场”这种形式,在接下去的拍卖中肯定还是会继续的吧?
 
徐斗:对,肯定是会继续的。我说的这个继续,指的是我们“专家署名鉴定”的“名家专场”形式,而并非局限于首拍中五位艺术家的作品。我们要做的是将这个“名家专场”不断延展,第一场做的“五大名家”,今后可能是“六大名家”,也可能是“八大名家”,这并不是固定的。但重要的是,不管是几大名家,我们都要找到相对应的鉴定这些艺术家作品最权威的专家。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这次的“五大名家专场”,除了每个专家主要看各自负责的名家作品外,他们还是一个专家团,共同来审鉴这个专场的100多幅作品以及我们全部的拍品,这样出错的几率就相当小了,可以说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作到万无一失。
 
《看艺术》:在鉴定当中,因为要署名,是否会承受很大压力?
 
徐斗:我们在这个行业里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凭的是经验和实力,靠的是眼力,不是靠蒙。当然也要有强烈的责任感。没有了私心杂念,压力自然减轻很多。
 
《看艺术》:除了推出“专家署名鉴定”这一概念之外,您认为银座拍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独特的优势还有哪些?
 
徐斗:国企的背景是我们一个很重要的优势,我们可以依托这个背景横向地发展一些经营,相互作用,相互帮扶。
 
《看艺术》:在外界看来,银座的首场拍卖是成功的,那就您个人而言,给银座首拍打多少分? 

徐斗:我给我们的首场拍卖打60分,这并不是说我们这场做的不好,恰恰相反,我认为首拍非常好,扣掉的40分是为我们今后的发展留有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
 
《看艺术》:首拍取得成功之后,您认为公司今后有可能面临的困难是什么? 

徐斗:不仅仅是我们,相信所有的兄弟公司都面临同样的困难,征集和结账问题。虽然从首场的情况来看我们还算差强人意,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这个问题会愈加突显。关于结账,我也想请媒体在行业内呼唤一下正能量,尽可能地让市场中不出现连环债的问题,这对于整个艺术市场的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
 
《看艺术》:您对银座拍卖在2013年有什么设想?
 
徐斗:我们会本着务实的态度,不被首拍的成绩所御驾,而是更加脚踏实地,争取在竞争激烈的行业中取得一席之地。
 
徐健:我们的鉴定就是要为买家负责   
 
《看艺术》:对于银座拍卖组织的专家署名鉴定,您怎么看? 

徐健:银座拍卖的这个理念是正确的,相当于把拍卖公司的专业度和信誉度捆绑在了一起。为了更好的让客户满意和放心,集合大家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在拍品鉴定上更进一步的打消买家的疑虑。 

《看艺术》:在参与鉴定的过程中,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徐健:对我来讲这不仅是一项工作,更重要的还是一份难得的享受。我是王雪涛的学生,对于老师的画作有很深的情结。在鉴定过程中,我想起了很多老师生前的教诲,比如:老师的画最重要的一点是用色,所以在教我时,要求我要纯用墨来表现各种颜色,一旦能够用水墨把颜色表现出来,以后再用颜色画颜色就会更加得心应手。此次参与“王雪涛专场”的鉴定工作,我真的非常高兴,一是看到了这么多老师的作品而高兴,二是为能够筛选出这么多老师的精品而高兴。
 
《看艺术》:从鉴定角度出发,您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作为鉴定的权威? 

徐健:现在社会上有一些“伪专家”,并非真懂却频频出言,误导了很多艺术品投资者。还有一种是专注于做书本研究的专家,因为缺乏“实战”经验,鉴定有很大的局限性,经常出错。而像我们这一类的人,比如砚强和我,跟随老师多年,对老师的作品非常熟悉,而且亲自在市场中磨练了二十多年。只有学术与市场并进,在鉴定上才能更加得心应手。我们几个人的眼力,业内人都很了解,基本不会有人对我们的鉴定水平表示怀疑,当然会有一些业外的人说三道四,也很正常。对我署名鉴定过的这些作品,如果买家买了之后有异议,价格合理,我可以自己买回来。我们的鉴定就是要对买家负责,我们有这个自信。
 
李砚强:拍卖公司、媒体应该有一个正确的引导
 
《看艺术》:您怎么看这次的名家署名鉴定?
 
李砚强:这次由我来鉴定董寿平先生的作品,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和亲切。我年轻时常常亲聆董先生的教诲,可以说是和董先生零距离接触。当时跟随在先生的身边,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加上自己几十年的经验体会,练就了现在的眼力。我们愿意把自己的这样的经验分享出来,让喜欢书画的人在购买的过程中,打消对真假的顾虑。我觉得银座拍卖这次的做法是非常适合市场的,起到了一个正面推广的作用,对于银座本身来说,他们也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有特色的发展道路。
 
《看艺术》:您对当前的艺术品行业怎么看?
 
李砚强:艺术品投资在今天来讲确实是个朝阳产业。这个已经是毋庸质疑了。
 
《看艺术》:但今天看起来这个行业有点乱,特别是社会公众舆论总会有一些负面的报道。
 
李砚强:其实没必要担心。比如说买汽车,如果你到正规品牌的4S店去买,还会担心有水货么?购买艺术品也一样,就是说还是要到信誉好的拍卖行去买东西。当然我们也不敢保证绝对不会出现假的东西,但肯定是少数。银座拍卖推出 “专家署名鉴定”专场的做法实际上是通过这样一种办法来尽力规范市场,让艺术品流通走到一条健康、诚信的道路上来。通过中国艺术市场这三十年的历程,我们发现,虽然一直存在艺术品做伪等等问题,但市场发展不会停滞,只会在走过弯路后继续前进。
 
《看艺术》:那您觉得什么才是艺术市场发展的阻碍? 

李砚强:艺术品投资者无计划、无长远战略目标才是阻碍艺术品市场发展的最大问题。如果现在的艺术品投资者,没有一个长期的规划和战略,是不会走多远的。因为诸多的环节没有理顺,许许多多的投资者干不了多长时间,就买不动也卖不动了;有的艺术品拍卖公司干不了三五年就倒了。如何才能健康的发展下去?我觉得重要的是看公司有没有一支专业的健康的队伍,有没有给买家提供一个好的理念,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作为拍卖公司,不仅仅是让你的客户在经济上获益,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专业方面有收益。拍卖公司、专业媒体都应该对客户有一个正确的引导。 

刘志远:练就“慧眼”,为买家“识真”
 
《看艺术》:当前的艺术市场当中,造假情况比较严重,买家都有点不敢买了。您在这个去伪存真的过程中有怎样的感受?
 
刘志远:假画只是俗称,有的连假画都算不上,比如说一些仿真印刷品,用肉眼很难判断。刚开始用放大镜放大多少倍能识别出来,现在的仿真印刷技术更上了一层楼,放大镜也没法分辨了。还有人把画家的题字印上去,画是自己仿的,有的是在印刷品上再补墨,作伪的手段可谓花样繁多,稍不注意就很容易上当。但这些制假终究都长不了,一旦找到突破口,再好的印刷技术也无法“乱真”。在这个行业里打拼,我们就像在跟这些假画打仗,拼刺刀一样,真想做到“慧眼识真”,就得不停地研究这些“日新月异”的造假手段,持续补充和完善我们的鉴定知识。 

《看艺术》:银座拍卖请您来鉴定把关时,您是什么样的心情? 

刘志远:徐总是我多年的好友,他说让我给黄胄的作品把把关,为朋友、为买家、为市场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我当然高兴。我会以我掌握的知识尽最大努力地做好鉴定。虽然说拍卖公司只是一个交易平台,但好的拍卖公司要为企业自身的品牌形象负责,更对客户负责。
 
丛者明:鉴定就是要实事求是 

《看艺术》:听说此次您对李苦禅作品的鉴定,也得到了李老之子李燕先生的认可。您接受银座的邀请担任此专场的鉴定专家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丛者明:对得到李燕先生的认可,我非常荣幸。作为一名业内人士,我们应当尽自己所能,与大家一起共同来维护李苦禅先生的作品市场及整个艺术品市场,让这个市场变得更规范更繁荣。我认为银座拍卖做的这件事是对这个行业负责任的,虽然只是刚刚起步,但它的效果会慢慢显现出来。
 
《看艺术》:百分百的成交率已经证明了买家对专场的支持,您在这个过程中体会最深的是什么? 

丛者明:体会最深的就是实事求是。艺术品的好坏真伪,作品本身能说话。对作品的认识可以有一时的深浅,但随着研究的深入,认识的提高,作品会还原其艺术的本来面目。我们的原则就是实事求是,去伪存真,用我们在这方面积累的全部知识和经验,还原艺术作品的本真。 
《看艺术》:您怎么看如今艺术市场中李苦禅的作品? 

丛者明:李苦禅先生主要从事美院的教学,那时候中国的教育是是“示范式”,换句话说就是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李苦禅先生培育了很多学生,有的也颇具成就,这些学子几乎都能承袭先生的笔墨技法。可是一个大家,一位大师的画,技法或许不难研取,但是画家本身的思想、境界、气质、涵养,我们统称为“笔墨性格”,是非常难模仿的。其实在49年以前,李苦禅就已成名,所谓“南潘北李”(潘为潘天寿)的提法就说明李苦禅先生的作品一直受到很高的关注。
 
朱波:内地雕塑市场尚属价值洼地
 
按照中国拍卖行业的经验,一家新成立的公司很少会去触碰新的艺术品门类,而是会将传统的书画板块作为公司的发展方向。北京银座国际拍卖却打破了这一常规,在保持以书画业务作为主打方向的同时,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将18—19世纪欧洲雕塑引入了中国艺术品市场,并且在2012年秋季首拍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96%的成交率和一千多万的成交额让人们对雕塑市场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看艺术》:银座拍卖是一家新成立的公司,在国内率先开设欧洲雕塑专场,是经过怎样的考虑? 

朱波:现在中国与欧洲国家之间文化交流活动很多,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也具备了收藏西方艺术品的能力,但由于一些比如路途遥远、运输不便、语言不通的原因,在国内买到来源可靠的、经典的欧洲艺术品仍属不易。基于这些考虑,银座拍卖为大家推出了欧洲十八、十九世纪雕塑专场。
 
看:为什么会选择十八、十九世纪的作品呢? 

朱:十八、十九世纪是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艺术风格百花齐放的时期,出现了一批卓越的雕塑家,比如:卡尔普、吕德、罗丹等,他们技艺精湛又善于创新,将欧洲雕塑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所谓见微知著,展现此时期的雕塑会令我们窥见整个欧洲雕塑艺术的风貌。 

《看艺术》:首拍一千多万的成交额,您认为市场的反应如何? 

朱波:坦率地讲,还算不错。但也有些拍品是接近底价成交,毕竟很多买家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它的价值,不可能会像比较成熟的国画市场那样轮番叫价、反复叫价。有一位竞买成功的客户说,曾亲自去欧洲买过类似的雕塑,价格比在我们拍场里买到的还要贵。欧洲雕塑以这种形式进入中国内地市场还是首次,对我们来说打开市场引起藏家关注是第一步,所以我们还是要根据目前市场的实际情况去选择拍品,无论如何,我对欧洲艺术品在中国的前景充满信心,相信这些拍品的价值空间会逐渐显现。
 
《看艺术》:国内目前雕塑市场的情况如何? 

朱波:在中国,雕塑艺术仍属小众艺术,其内在的艺术价值与其在市场上的价格不完全相符,可以说一直是被人们忽视的艺术门类。从雅昌的拍卖数据可查,自1995年至2012年,国内拍场上出现的以隋建国、向京、展望为代表的约2000件雕塑艺术品,单件最高成交额与书画、瓷器类拍品的单件价格仍不可比肩,更不用说跟欧洲的天价雕塑艺术品相比了。这种情况与人们对于雕塑艺术价值的认知不足有很大关系,也与雕塑作品放置空间的局限性有关,传统的收藏意识和习惯也都不同程度的限制了雕塑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不过,近几年国内雕塑市场的局部和个体行情已经开始转暖。我想,随着私人居住空间的改善,以及一些新的建筑空间对雕塑的需求,中国艺术市场对欧洲雕塑艺术的需求会增长。 

《看艺术》:2012年艺术市场处于一个调整期,选在此时上拍一个全新的门类需要很大的魄力,您怎么看? 

朱波:艺术品市场的调整对雕塑市场影响不大,购买这些欧洲雕塑作品的客户更像是在购买奢侈品。所以,在我看来整个大市场的波动对这小部分客户群体的影响微乎其微。 

《看艺术》:国内雕塑市场刚起步,银座的征集渠道有哪些? 

朱波:我们欧洲十八、十九世纪雕塑艺术品征集百分之百来自法国知名的收藏家族以及古董商,海外征集是我们的重点。 

《看艺术》:雕塑与其他艺术品不同,在征集时,会遇到真假问题吗? 

朱波:任何艺术品门类都会存在真伪问题。雕塑当然也一样,但是石雕造假相对比较困难,因为包浆、皮壳不好造假。而且众所周知,欧洲的造假成本太高,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更完善,所以在欧洲雕塑领域内造假的问题还是比较少见的。 

《看艺术》:雕塑在国内市场不断发展,肯定会有别的公司也进入雕塑领域,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银座拍卖会怎么做? 

朱波: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嘛!我们会在拍品质量上严格把关,会根据国内的实际情况推出更适合的拍品。我们的出发点其实很简单,务实不务虚,争取下一场拍卖仍旧得到业界的认可。 

《看艺术》:这个专场会继续下去么?
 
朱波:2013年春拍我们仍旧会延续这一专场,且在数量上略有增加,推出涵盖罗丹、玛主汉·莫荷等知名雕塑家的经典作品约50件。我们也想通过这一专场的设立,推动欧洲雕塑艺术在国内艺术品市场中的发展,请大家期待。 
  
作为一家新成立的拍卖公司,在取得首拍的圆满成功之后,银座拍卖并没有选择盲目扩大拍卖规模,而是选择了相对稳扎稳打的发展路线。在依旧是以中国书画作为主要发展方向的同时,将“专家署名鉴定”这一名家专场形式延续,并努力将之打造成为银座拍卖的品牌特色。而另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18—19世纪欧洲雕塑”专场同样也会延续下去,会在2013年春拍及今后的拍卖中陆续推出欧洲艺术大师的精品,这无疑也推动了内地艺术品市场多元化发展的进程。
 
从对银座拍卖的采访中,小编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银座拍卖团队所体现出的“诚”字和对于未来发展的务实态度。而在银座拍卖办公室内挂着的一幅名为“止于至善”的书法则或许是银座拍卖这家新公司企业文化的最佳写照,未来的发展让人期待。
 
来源:《看艺术》

北京银座国际拍卖有限公司-Inzone